受虐心理,是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其核心是“主动或被动地放弃自己对身体、精神、生活的控制,以“配合者”的角色,让自己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以此满足对方,同时自己获得某种畸形的快感、满足感。
关于受虐者,心理学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使自己好过一些。
人类自身的防御机制非常智能非常灵敏,当它检测到机体正在承受巨大的痛苦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启动来减少这种痛苦。如果这种痛苦的境遇无力改变,那就只能另辟蹊径来达到减少痛苦的目的,也就是爱上这种痛苦,人为的将“痛苦”置换成“快乐”。通过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保护机体不至于坠入毁灭的深渊,颇有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
“斯德哥尔摩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很多情况下有些绑架、非法囚禁的被害人会对伤害自己的罪犯产生情感、好感、依赖心,甚至会为了讨好罪犯而协助他们伤害别人。
2、一种情况是:受虐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和他人的链接,通过被虐,被对方控制,而获取安全感。这也是共生关系的一种模式,本质上和母子、父女以及别的共生关系是一样的。
对于受虐者来说,比起受虐,他们更不能忍受的是,将自己排除在关系之外,独自面对这无助、孤独、虚无的世界。
也就是“虐待总比没有关联”好!
比如说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只有在遭受暴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我还是有爱人的,虽然他经常打我。
3、还有一些童年受虐者,他倾向于用施虐和受虐这种异常关系来理解他和他人的关系,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
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施虐和受虐的关系才是正常的,因他每天都在经历,而正常关系反而是不正常的,因为他没经历过。
所以他长大之后自然而然的按照自己心中的“正常关系”去发展他和他人的关系,继续扮演受虐者的角色。
还有很多童年受虐者长大之后会转变成施虐者,出现家庭暴力或犯罪倾向。这种转变往往发生在权力转变的时候,当他意识到他对别人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就像童年时期的施虐者对自己拥有绝对权力一样),他就会完成从受虐者到施虐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是他潜意识中关系模式的正常发展。
4、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受虐心理的本质是恐惧,以为不受虐就不配得到爱,受虐了才可能得到爱。
有心理研究表明,大部分受虐者童年时期遭受过主要抚养人(尤其是母亲)的暴力,因此在他们的认知中,“真实的爱总是伴随着痛苦,痛苦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关心”。
所以他们会通过受虐来获取关心和爱,有时候甚至会“引诱”别人虐待自己来获得所谓的关心和爱。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人获取关注的方式都是激怒对方伤害自己,或者自虐。
5、还有一部分受虐者离不开施虐者源于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我牺牲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以维持“我依然活着”的感觉。
他们通常在成长过程中竭尽全力满足父母和重要他人的需求,而过度压抑自己的需要,久而久之,牺牲自我、满足他人就成为了他存在的意义。一旦形成这种付出型人格,有可能会导致在关系中,认为受虐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我牺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人的需求,而自己的痛苦与否则变的不那么重要。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受虐者有一个基本的心理特征就他们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价值感都要寄托在“施虐者”的身上,因此他们用双手奉上了自己的生命送给他们选定的施虐者。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对自己负责,因为幸或不幸都有了债主。
文章内容采集自网络侵权即删
最新评论
矫情
写的真好
感动
最近遇到这样一个主,很绅士
是真实的故事吗?
写的真的好啊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第二种不就是我嘛? 我还以为dom要进行第一种。。 怪不得女生比较听我的话,潜移默化的进行了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