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们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你好,我和我对象交往了一段时间了,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开心。TA好像只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想起我、主动联系我,让我陪伴TA、听TA诉说;可是,当我心情不好想要寻求TA的安慰时,TA却表现得很冷漠。
每次我跟TA说起我的这种感觉,TA总说是我太敏感了。有时候,我也感觉TA应该还是很在乎我的,比如TA会因为我周末和朋友待一起时间太长而吃醋。所以,是我太容易小题大做了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在爱里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呢?”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仅仅从一条留言中,就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借由这条留言的契机,我们想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暴力这个话题。
这个小伙伴,可能就遭受了来自伴侣的情绪暴力。
当提到情绪暴力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辱骂等比较激烈的表现形式。
但有时,情绪暴力的外衣也可以是很“温柔”的。
情绪暴力是发生在亲密伴侣之间的最常见的虐待形式。美国国家亲密伴侣与性暴力调查的结果显示,近半数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曾遭受过来自伴侣的情绪暴力。
你是否也正在遭受伴侣的情绪暴力呢?以及,为什么说受到情绪暴力的人很难逃脱这种虐待性的关系呢?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情绪暴力”。
情绪暴力,是对“自我感”的破坏
情绪暴力,指的是关系中的一方试图通过索取、否认、攻击、威胁、隔离等一系列策略,使另一方逐渐丧失“自我感”。
而自我感的破坏会使人们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我就应该被如此对待,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陷入自我否定——“是我太敏感了”、“我的感觉不可靠”;而且,还会使人丧失独立性——认为“TA说的才是对的”,“我离不开TA”。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丧失了自我感,就意味着TA将不再把自己放在同样值得被尊重、被爱的位置上了,TA的想法、行为与感受也都会以对方为核心,被对方的一举一动所牵制,这毫无疑问会令TA在关系中变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对方掌控着你们关系中的一切)。
除了情绪暴力之外,其他形式的虐待,比如身体虐待,也可能会让人们陷入恐慌。
但不同的是,情绪暴力是以“情绪”为武器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它将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虐待方式都更隐蔽,也更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情绪暴力的3大策略
在情绪暴力的各种策略中,存在着3种极为隐蔽,但却对“自我感”有极强破坏力的策略,它们分别是:虐待性的期待、否认及不可预期的反应。
1. 虐待性的期待
TA期待你在TA需要的时候能够随叫随到,以致于你常常被迫放下自己手边的事务只为能及时出现在TA身边。然而,你并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TA。比如,在TA情绪不佳的时候,TA会主动联系你并寻求你的陪伴,但当你有同样需求的时候,TA则不会为你付出时间和精力。
尽管很多时候,TA不会直白地向你索取,但你或许能感觉到,似乎只有当你为TA付出的时候,TA才会对你表现出“关心和爱”,对你有所赞赏。
因而,TA对你的期待,就“自然地”成为了你努力的方向——想要获取TA的爱,你就必须将自己摆在一个不断满足TA需要的位置上。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将TA的所有需求都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以此换来TA对你的爱与肯定,你们之间也由此出现了一种“给予与索取”的不平衡,而你们也逐渐变成了关系中权力不对等的两方——TA成了主宰者,而你成了服从者。
2. 否认
如前文所述,情绪暴力的施虐者常常会要求你给予TA情感上的支持,然而他们并不给予你同样的支持。
不仅如此,TA还会否定你的情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将你的感受排除在你们的沟通之外。似乎,你们之间只有TA的情绪感受才是真实的、重要的、紧急的。
比如,当你向TA倾诉自己最近感到烦闷、难过的事时,TA会说“你太敏感了”,“你反应过度了吧”(否认合理性)。
又或者,告诫你“不用成天纠结于这些小情绪”(否认重要性),或者TA的回应就是给你一种漫不经心的感受。
而当TA开始倾诉自己的情绪时,你知道你不能这样对待他。
如果你因为这样和TA产生冲突,TA甚至不会认真和你争论,而是把责任归咎于你,“你看你,你就是要这样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感受,然后把大家都弄得不开心”。
简言之,TA否认你所记得的事实、否认你对彼此关系的理解、否认你的情绪,否认TA在其中负有的责任。
而否认,是尤其具有破坏力的。它瓦解了你所看见的、感受到的、相信的东西,你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开始依赖于TA所说的和所感受到的。
3. 不一致的、不可预期的反应
你们的关系总是似近乎远的,TA会在某些时候,对你做出爱的姿态,关心你、称赞你,在某些时候又对你不理不睬、冷漠疏远。
事实上,这种若即若离的本质是一种是操纵——偶尔出现的“爱与关心”是为了说服你更多做出更多牺牲,还为了“证否”你心中的一些不利于TA的想法——“TA不像我想的那样,TA还是爱我的”;突然的疏远,则是为了强调和确认TA才是关系的掌控者。
更关键的是,TA的这种若即若离是不可预期的。
你不知道TA什么时候会突然关心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TA就会疏远自己。为了避免坏的结果(TA疏远自己),你便终日处于诚惶诚恐之中,生怕自己做了什么让TA不满意的,也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对TA的要求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配合。
这样,TA便占据了你几乎全部的思想和精力。
* 其他更为明显、容易被识别的策略
相比起以上三种核心策略,其他策略并不一定总是出现在情绪暴力的关系中,并且一旦出现,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识别。
攻击
TA会在公开场合指名道姓地辱骂、贬损、讽刺你,利用羞耻感实现对你的控制,比如说“你反正什么都做不好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或者总是对你的想法/做法横加指责并强行提供建议,“你又不懂了吧,你应该……”。
情感绑架
情感绑架,最常出现在你试图反抗的时候,比如当你试图指出TA总是忽视你的感受时,TA会说,“你如果爱我,就不应该这样误会我、曲解我”,或者当你试图拒绝TA的要求时,TA会说,“你不是很爱我吗?你爱我难道不应该为我做……吗?”。
威胁
当你试图反抗或拒绝时,TA还会威胁你。有些施虐者会以“伤害或离开你”来威胁你,而有些则会不断向你提及TA身边的其他爱慕者,或者TA欣赏的其他对象,以此警告“你可能会随时失去我”,令你陷入担忧和焦虑之中。
隔离
比起物理上的隔离,情绪暴力的施虐者更常通过操纵“情绪”来达到隔离的目的。
TA会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一旦你花很多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TA就表现得闷闷不乐、醋意大发。
这就使得你被迫为了TA的感受,而刻意疏远其他人。
不过,TA也并不会为此承担责任,TA会说,“这是你自己选的”,“你可以去啊,又没拦着你”。
人们为何身陷情绪暴力却难以逃离?
虽然,当我们“拆解”了情绪暴力中可能被使用的策略之后,很多人会以为,只要自己发现了伴侣有这种倾向,就及时止损、离开这段关系便可,但在现实中,离开一段情绪暴力的关系却并不如想象中简单。
原因1: 难以被觉察
对于遭受情绪暴力的人而言,对方偶尔的爱意表达就会让他们拒绝将彼此的关系定义成一段虐待的关系。
并且,“自我感”遭到破坏的他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而不是对方在蓄意操控、虐待自己。
不仅如此,施虐者,乃至旁观者也都未必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虐待”(特别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
尤其,当施虐者本身在依恋与信任上存在问题时,与其说他们想要虐待伴侣,不如说他们是习惯性地使用了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相处模式。
比如,恐惧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对亲密既期待又害怕,因而,他们会希望对方随叫随到而自己却并不这么做(虐待性期待),也会时而亲近时而疏远对方(不可预期的反应)。
对于他们的伴侣而言,这段关系是虐待性的,而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是他们感到安全的应对方式。
原因2: “爱”的操纵
虐待性的期待,会让人们的思绪和精力被完全占据,产生一种“我真的很爱TA,心里想的都是TA”的错觉。
而这种期待和对方不可预期的反应,就会让你为了争取TA的爱与赞许而不断付出努力,而你的这种努力又再度强化了“我很爱TA”的认知。
原因3: 施虐与受虐相互滋生
在童年曾遭受过照顾者情绪暴力的人更容易在成年之后进入一段情绪暴力的关系中。
曾遭受虐待的部分人,习得了照顾者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成为“施虐者”,便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亲密关系的伴侣,来应对自身的问题、平衡被破坏的自我感。
他们通过对伴侣的控制,来逃避低自尊感和自我怀疑——“我能控制对方,我还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
而另一部分人,则由于过去经历导致的“自我感”被破坏,而将自我价值设定在一个非常态的“默认值”上,成为了受虐者。(打心底里不认为自己值得被友好对待)
一方面,固有的受虐模式——被支配和操控,让他们感到熟悉和安全。
一旦有人真诚地认可TA或者对TA好,这种不熟悉的善意与肯定,会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恐慌或不适。
另一方面,他们在不断满足对方的需求的过程中,感到倍受鼓励——“因为对你的付出,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那些自尊水平健康的人,会更多在“别人对自己好”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价值。
而自尊水平受损的人,则会更多在自我牺牲、在取悦别人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还是“被需要的”。
而对自我价值感的需要是每个人的本能,这让他们不断陷入、甚至制造出不平等的关系。
面对情绪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正视情绪暴力,明白它对自我感的破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再对发生在自己或身边人的虐待熟视无睹。
你需要了解一些帮助你识别情绪暴力的信号。
最直接的信号是你的感受:
- 恐惧感。大多数时候,在TA面前你总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也会为了避免惹怒TA而尽量避免一些行为或者语言。
- 不平等。在关系中,TA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负面情绪,而你不行。
- 亏欠感。你觉得对方已经对自己很好了,自己不该觉得TA还有不好,不该固执己见,不该让TA不高兴;自己应该对拥有这段关系而感到感激。
- 自我怀疑。你觉得自己比从前更不自信、更消极了。
- 无助与绝望。你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非常不快乐,还常常感到无助。
另外,伴侣的这些行为也需要你注意:
- 只有当你满足TA的要求时,才会表现出对你的关心和爱。
- 很少讨论和你有关的事情,如你的想法、感受,或对你的事情并不关心
- 占有欲很强,常常因为你外出或和家人朋友聚会就吃醋。
- 常常莫名其妙疏远你
- 出轨,并把责任归咎于你——“都是因为你没有…我才…”;也会以出轨作为要挟——“如果你不…,那我就…,反正有那么多人在约我”。
如果你发现,你的感受和伴侣的行为符合以上绝大多数条目的话,你可以先尝试着与对方沟通,尝试与TA一起改变你们之间不良的相处方式。但若此时,对方只是一味地否认,甚至对于你有这样的想法而大发雷霆的话,那么,你需要认识到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而不是幻想自己可以改变对方。
此外,积极的自我对话是帮助你重新找回“自我感”的有效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盲目乐观或者自我欺骗,而是允许自己以另一种同样真实的眼光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你尝试着每天练习:
- 写下你脑海中出现的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
- 然后,仔细思考并罗列发生在你生活中的,能反驳这个负面评价的真实事例,越具体越好,比如“我厨艺很好,朋友们最喜欢吃我做的红烧鳝鱼”。(一开始你可能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想得起来,但请不要灰心。)
- 经常、反复对自己强调积极看待自己的言语,如“xx,你值得被好好对待”、“你值得被你关心的人关心”等。
另外,当你发现身边的人有可能遭遇了情绪暴力时,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切,可以分享这篇文章给TA,表达自己帮助的意愿。
但请不要随便给出建议、指责TA、评价TA和伴侣的关系,或者给TA制造额外的压力。
最后,没有人应该活在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恐惧之中。
如果你觉得你的恐惧是真的,那么你需要考虑,TA的爱是不是真的。
恳切、真实地去沟通你的想法,也许一切能够变得不同。
以上。
最新评论
矫情
写的真好
感动
最近遇到这样一个主,很绅士
是真实的故事吗?
写的真的好啊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第二种不就是我嘛? 我还以为dom要进行第一种。。 怪不得女生比较听我的话,潜移默化的进行了dom